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诗歌散文→正文

【书香民革读书月·心得展播③】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发布时间:2023-5-9 11:40:12    更新时间:2023-5-9 11:40:12    正文图片:0张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读书学习,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曾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书香民革,提高综合素养,民革株洲市委会响应省委会号召,决定开展2023年度书香民革读书月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读书学习,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曾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书香民革,提高综合素养,民革株洲市委会响应省委会号召,决定开展2023年度书香民革读书月活动。

今年民革读书月推荐了几本书,有些书之前确实看过,也是很多年之前的事了,都忘了。有些书没看过,就托人买了来,但是一看上下两册的大部头,比如《大清相国》,等看完估计已经是几个月以后了。所以就选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感受比较深点,说说读后的个人感受罢。

一、熟人社会中的“礼”

大哥从市立某医院副院长任上退休后回到老家乡下,令他觉得很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经常被乡里乡亲邀去参加各种红白喜事,因为他是村里出去的“大官”,对于村里人来说,他能够到来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事情,大哥之前对乡里乡亲多有关照,比如为他们来住院、看病、拿药提供些帮助之类的,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人情上的往来,家里有什么大事发生都会有附近的村民们主动过来帮忙,比如母亲去世时都是村长召集各位乡亲过来帮忙处理,热闹而且圆满,对于这些事大哥是很感激的,所以每次有乡亲办红白喜事,大哥都会回到乡里去送红包,吃喜酒……如今他也到年龄退了休,这些应酬依然在无休止的持续着,原本想好好安静的过,没曾想时常会有村里的老人、后生子过来,不是送些自己种的蔬菜,就是过来拉家常、说往事,或者是邀请去家里吃饭,村里谁家的老人走了或者谁家接媳妇、生孩子,都会前去,人情往来很多。我曾劝他,你身体不好就不用去了,他说,“这是没办法的,都是乡里乡亲,面子上也要做,关系也需要维系,就算我病了不能去,也会让儿子代替我去……”

这就是费孝通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这篇论文中所说的,“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也就是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既不是法制社会,也不是人制社会,而是一种礼制社会,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或者说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秩序。

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乡土中国》的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提到乡土性的三个特点,其中第三个特点便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提到的熟人社会,人情和关系社会,讲究的就是人情,关系,尽管经常因为乡下人情往来频繁,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这也是乡土社会传承下来的一种仪式,一种信仰,并通过这种方式维系一个社会(比如乡、村、镇或是更大的地域)和谐稳定的方式,至于不同年代的法律,其实已经不是主要的手段了。我们看汉字中的乡(饗、鄉),意思就是同一姓氏的人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吃饭: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一火锅,所以中国的乡,都是同宗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的地方。

费孝通(1910年~2005年),江苏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其实是比较学术性的语言,因为主要都是他的论文合并在一起的学术研究。)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二、乡土家族

早些年我在长沙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五十多的操老家口音的也姓谢的公司老总,聊天过程中顺口问他哪里人,居然是同乡且同村,他很惊讶,问我辈份,我不知道,就打电话问父亲,父亲告诉我才知道我是哪一个字,在中国每个家族都有族谱辈份之分,原来我的辈份大了他两个字,他得管我叫爷爷,后来他每次见到我都戏谑的叫我少爷爷,搞得我很不好意思,说以后别这么叫我了,尤其是当着别人面,他似乎并不在意,足见他的家乡、家族观念是很重的!而在现今的城市里,这种观念逐渐淡化、消失了。

这就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所说的家族观念:“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沿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当其扩大成为氏族和部落时,其功能显然不只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在中国的乡土社会,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

时光倒流回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据说是一个大户人家,有一个很大的宅子,兄弟几个都住在这个祖上留下来的大院子里,直到父亲的爷爷那一辈才各自分家,老宅子也被后来的运动拆了,屋前屋后几颗偌大的古树都被砍掉起了屋,但父亲爷爷那一辈的几个兄弟并没有分开很远,都还在那同一个村里,因为那个村全都是同一个姓氏,这个习俗跟其他几个村一样,都是住着同一个家族的人,全都是同一个姓氏,外地来的人只要问是哪个姓,就很容易告诉你去哪个村,然后你去那个村问名字都能告诉你!

同一个家族的兄弟姐妹分家以后,仍然会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生活和繁衍着,并逐渐形成一种大家都认中的生存形式,不仅是政治、经济、生产、宗教信仰,还有生死、婚嫁等等。

三、家族的记录(族谱)

在乡下,每个家族都有一本族谱,每隔几年都会续谱,这都是对于家族和个人来说的一件大事。而这些只有在乡下才被族人重视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时光隧道中,而我们只不过是存在于时光隧道里某个阶段一瞬间,每个年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人和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只是有些被记录而有些没有被记录下来!

这个隧道时而黑暗,时而光明,时而苦难时而欢乐,时而顺利,时而又很艰难……你的一生,就在这没有尽头不可知不确定的时光隧道里不断向前,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在推动,在安排我们已经要去的方向,无法抗拒,无法改变。追溯时光隧道中家族成员们发生的那些事情,组成我们这个乡土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时间段的言行,只不过那些个人的言行早已被淹没在大人物、大事件中了……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任何人的言行都是自己的历史,都可以被铭记,被追忆,被书写……哪怕他在这个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中只是闪亮了一瞬间。

费孝通《乡土中国》这部著作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今天已经有很多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城镇化不断发展,曾经的守土难迁的乡下人,都成了城市人口,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适应城市里的生活方式,比如一栋楼里住了多年都互不认识,大家都匆匆忙忙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少有互相帮助,离开原来的土地以后,只能去市场里去买菜……很多方面都不再是以前的生活方式了,多少都会有些失落,或者与现实格格不入。曾经以“礼”来维持的那种规范(传统),也许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逐渐融合过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再过几十年以后,这种不适应性会逐渐消失并形成新的相处格局,也未可知呢。

作者:民革株洲市委会民革株冶支部 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