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习园地随笔见闻→正文

【书香民革读书月⑫】《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5-10 11:24:55    更新时间:2022-5-10 11:24:55    正文图片:0张
核心提示:【书香民革读书月⑫】《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1857-1927),名汤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他14岁到西方留学于英、德、法和意等十国。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民国初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分为九个部分,在此书写下读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之感。

作者辜鸿铭先生属于顽固“封建余孽”,是一个极端保守的人物。在民国时期辜鸿铭在顽固保守与当时中西冲突中,提出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把中国老子的《春秋》和儒家文化与外国的哲学、科学和宗教进行对比,让读者明白辜鸿铭虽然是留洋派,受过西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教育,但为什么依然坚持“老旧派”的真实原因,从他的认知中更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文化的价值、宣传儒家文明救西论。辜鸿铭首先区别中国与西方——“温良”。中国的温良是源于同情心的力量,是一种心灵或灵魂的感情。这种感情赋予中国人爱心、智慧和热爱生活,是心灵生活、感情生活或爱的生活。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精神,是该民族在心、性和情方面本质上的独特之处,这种精神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特别是现代欧美人。

作者提出美国人不懂得中国,美国博大和淳朴,但不深沉;英国不懂得真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英国深沉、淳朴,但不博大;德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受过德国教育的德国人,一般来说深沉、博大,但不淳朴。而法国人既没有德国人深沉,也没有美国博大和英国淳朴,但法国人民拥有一种“灵敏”。

欧洲诸国尤其是大英帝国的群氓崇拜和群氓崇拜者,只需要循规蹈矩和适当约束自己获得自由的人。正是由于欧洲诸国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失去控制的恨,它们毁灭其它国家。这些暴徒和野蛮人不认可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的力量,也不愿意承受道德责任。因此,有了镇压、军队和警察等,乃至侵略,从而诞生了“耶稣”。耶稣将子民从憎恨中解救出来,告诫他们:“必须和善、谦卑,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然而,犹太人不听教会,反而迫害耶稣,结果犹太灭亡。而革命之前的中国是没有教士、警察和市政税等,中国通过“礼”和“义”文化等的约束自己,按照良善的道德标准办事。所以无需用物质力量来约束自身,中国人是能承认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准则,道德责任感被公认是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正义的力量必须接受道德责任制约,甚至假如美化物质力量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社会便不会有战争和帝国主义。这就是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人的精神是“温良和文雅”,但绝不意味着儒弱或软弱的服从,这种温良是中国人的一种温和平静、稳重精致、从容干练的品质,这种温良和文雅是同情与智慧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从而区分中国与西方的认知。

撰稿:王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