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参政议政专题研究→正文

关于株洲市科技创新人才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5-8-7 11:18:02    更新时间:2015-8-7 11:18:02    正文图片:0张
核心提示: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我市明确提出要综合利用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要想打造“中国动力谷”,人才是关键,……



天元区一支部       陈群


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我市明确提出要综合利用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风电等产业集聚优势,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要想打造“中国动力谷”,人才是关键,为了能摸清我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情况,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年本人在市政协、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深入的我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极其利用现状的调研,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的有关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调研结果

(一)创新人才(团队)基本情况。

按照预定方案,本调研课题分创新人才调研和创业人才调研两个类别调研。其中,创新人才调研又根据株洲市产业特点,按照轨道交通、新材料、陶瓷、服饰等产业集群逐一调研,最终汇总整合,综合考虑其他相关数据,大体获得了株洲市创新人才的整体情况。

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34.9万人,其中创新创业人才8.23万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8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73人,中央、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39人,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560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

按产业分布来看,轨道交通产业2.3万人,硬质合金及新材料产业1.8万人,通用航空产业7180人,汽车及零配件产业3270人,陶瓷产业1.8万人,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5040人。
按学历分布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095人,本科学历2.1万人,大专学历2.3万人;按年龄分布来看,35岁及以下3.8万人,36—45岁2.3万人,46—55岁1.8万人,55岁以上4165人。

按专业技术职称来看,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69447人中,高级职称6943人,中级职称27779人,初级职称34725人。

1、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人才基本情况

目前轨道交通行业总体科技人员共有23760人,其中博士273人,硕士1504人,本科6015人,大专6516人;从年龄阶段来看,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中层管理人员主要集中在35-45岁之间;按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2005人,占总体科技创新人员的8.4%,中级职称8020人,占33.8%。

2、新材料产业人才基本情况

目前新材料产业总体科技人员共有18240人,其中博士182人,硕士1134人,本科4617人,大专5002人;从年龄阶段来看,35岁以下8390人,36-45岁5034人,46-55岁3886人;按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1539人,占总体科技创新人员的8.4%,中级职称8020人,占33.8%。

3、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情况
株洲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总体科技人员共有7180人,其中博士57人,硕士640人,本科1817人,大专1969人;按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605人,中级职称2423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体科技创新人员的42.2%。

4、陶瓷产业创新创业人才情况

目前陶瓷产业总体科技人员共有18416人,其中博士55人,硕士435人,本科4662人,大专5050人;从年龄阶段来看,35岁以下有8471人,35-45岁5082人,46岁以上4856人;按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1554人,中级职称6216人,初级职称7770人。

5、生物医药与食品

目前生物医药与食品总体科技人员有5040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346人,本科1275人,大专1382人;从年龄阶段来看,35岁以下有2318人,35-45岁1391人,46岁以上1328人;按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425人,中级职称1701人,初级职称2126人。

6、其他

株洲其他行业科技人员共有6400人,其中博士84人,硕士486人,本科1620人,大专以下1755人;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占到将近总体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的一半;高级职称540人,中级职称2160人,中级以上职称占全部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的42.2%。

(二)创业人才基本概况

本次调研针对株市创业人才队伍进行分类,一类是掌握着特定资源的创业家,第二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一般社会青年创业情况。
调研过程中,实地走访了株洲市团市委、株洲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株洲市留学生创业员等创业孵化器。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株洲市创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近五年内毕业的大学生约1000人,占全部创业人员的20%;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出来的技术人员进行创业的有2500人,占全部创业人50%;其他一般社会人员创业1500人,占到30%。

从学历分布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4300人,占所有创业人员的86%;从年龄分布来看,20-30岁之间的800人,30-40岁之间的3000人,40-50岁之间的1000人,50岁以上的200人,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

二、调研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队伍较强,整体实力较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较好,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创新创业人才比重不大、结构不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国际化人才短缺。

(一)我市创新创业主要特点

1、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不大。
2013年底株洲市常住人口393.5万,全市从业人员241.2万人。根据调研结果,创新创业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或有劳动部门颁发高级工以上技能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总数为8.2万余人,仅为株洲市常住人口的3.3%,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较低。

2、创新创业成果更加注重应用创新与实践创新。

株洲是一个工业城市,绝大多数创新成果来源于设备改进、生产优化等,革命性理论成果较少。仅有的3名院士均诞生于企业,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国航中动力机械研究所等大型科研院更倾向于应用设计、研发;株洲职业教学城主要针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创新、实践创新实力较强。

3、创新人才和资源高度集中,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是我市创新主体。

株洲本土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株洲等大型国有企业集聚了本行业创新人才60%以上,成为全市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和人才集聚地。

4、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对大型国有企业依附度大。

大企业国有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也是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主要培养基地。甚至很多创新创业的技术源头依旧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技术创新过程,如技术方案制定、疑难问题解决、检验检测平台、样品样机测试等过程,仍然离不开这些国有企业的支持和服务,一旦离开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其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行为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二)株洲市创新创业人才优势

1、人才聚集领域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

株洲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集中在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我市“五城四基地”的产业规划与布局,与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有利于健全产业链,延伸服务领域,推进我市“千亿产业集群”建设。

2、高端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力强

株洲市拥有一批实力强大的军工技术人才团队,不断进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3年,由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尹泽勇院士带领的团队“***发动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集团创新创业团队被评为湖南省创新人才团队,高端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技术实力强。

3、本土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基础良好

株洲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重要一极,与长沙、湘潭毗邻,三地交流频繁。株洲企业与省内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重点院校广泛开展合作,成绩斐然。株洲霞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冶金、化工固体废物安全利用关键技术”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共同承担的“生物芯片制备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校企、院企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基础良好。

(三)株洲市创新创业人才的不足

1.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财政投入较低

不可否认,株洲市在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但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人才团队上,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期小微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政策支持体系都不够完善,不利利我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设和初创型企业的发展。

当前我市财政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偏小,市级科技三项经费预算每年仅有3000多万,占全市GDP的0.018%左右,市内大型国有企业尚可以依靠自身优势和条件向省、国家申请到部分科研经费,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的阶段的小微企业往往难以得到省、国家补助。

2、创新创业平台狭窄,对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力度不够

株洲市提供创新创业的园区、平台、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相对较少。2013年,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得点实验室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创新创业园区数量16个,科研院所1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相对于全市中小企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来平台对全市创新创业的支撑力度不够。

3、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业层次较低,带动人才就业的社会效益较低。

株洲本土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源头创新不足。调研发现,大多小型民营企业都没有发明专利,2013年全市共申请职务发明专利2717件,其中前10名国有企业占了8席,民营企业只有两家以外观专利为主的;前20名中仅有4家民营科技企业上榜,本地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相比于国有企业较弱。

株洲市民营创新创业企业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通过借助自身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品牌或者标准较少,创新创业的层次较低,且加工方式多为小型作坊式生产,生产规模并不大,有的只是解决一家人或者家族内部就业问题,提供给社会的就业岗位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较低,

4、对外交流较少,大部分中小企业很少或没有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够。

株洲本土中小企业主要与本地大型国有企业配套,具有良好的本土人力资源、交通、原材料等优势,但正是如此,株洲本土企业较为封闭,除了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外,本土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国际其他企业间的交流不多,市场也仅限于本地配套,株洲的交通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我市优势行业领域,创新创业的活力不够。

5、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其他领域革命性、突破性创新创业成果偏少。

株洲市创新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硬质合金、轨道交通等本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中已有吸引了较多的高端人才聚集,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产业创新创业人才较少,如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由创新创业滋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优势领域外具有突破性、革命性创新创业成果较少。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我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等优势,同时也具有自主创新匮乏等不足,要破解当前株洲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设中的难题,就必须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入手,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全面提升我市创新创业能力。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育我市创新创业人才强势竞争力

人才是立市、强市之本。创新创业人才更是株洲这样一座工业城市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在全市科技创新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全市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抓好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整体推进科技领军人才、科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建设,使我市创新创业人才向着高层次、高技能、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构筑我市人才高地,打造株洲人才影响力,培育株洲创新创业人才竞争力,为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探索建立和完善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当前我市财政科技投入严重滞后于财政增长,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度。加强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的优化,建立资金投入追效问责机制,将支持重点适当向能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建设倾斜,优先投向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和公共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文献、数据等基础共享平台建设,切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

引导企业自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合同登记等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自主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科技金融建设步伐。引导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社会基金投向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贷款提供金融风险支持,通过政府设立种子基金、担保基金,金融机构进行放大投放,使基金覆盖面更广;通过对外交流与宣传,吸引国际性专业性投资机构和国家政策性银行来我市投资;加强对中小企业培育与上市辅导,培育有潜质的优秀科技技术企业进入新三板或创业板,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多途径解决我市创新创业的资金需求。

(三)突出创新创业人才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进一步突出企业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受益的主体。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指导企业开展市、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和申报,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保障、奖励等政策体系

根据我市创新创业人才特点,创新引才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加大引才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做好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逐步构建我市人才资源信息库,畅通人才需求、引进等信息渠道。

完善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环境。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机制。建立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奖惩制度,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及工作者实行重奖重用;逐步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在医疗、社保、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构建各类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明确人才发展阶梯,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协调用人单位切实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支持他们安心工作,努力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用才环境。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等信息提供方便,为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创造条件。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我市现有的科技公共平台资源,充分发挥已有设备的最大效益,变资源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为社会共有,为我市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企业服务。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引进创新创业硬件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调控和引导功能,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集聚。设立创新创业引导资金,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人才团队创业与发展。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协调中小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源泉和技术帮助,使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支持一些科研单位转为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牵线搭桥,支持产学研有效结合,鼓励走合作创新之路。

大力扶持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技术交流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其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市场职能和服务能力;加快培育技术市场及金融、会计、法律、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加大科技创业孵化器、高校科技园区建设力度,为我市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较好的载体和运作平台。

(六)加强创新创业成果保护工作,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基本利益

引导企业尽快实施知识产权等项工作推进计划,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程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全面布局指导,发挥其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服务支撑体系,增强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的协调管理,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运用能力。引导企业建自主创新或者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形成自有知道产权。加强专利申报指导工作,促进专利申报类型逐渐以发明专利为主转变;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知道产权政策,对新申报的专利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和奖励。

建立和善品牌培育、保护机制,利用财税、金融等手段为企业打造品牌保驾护航。引导企业逐步树立打造品牌意识,形成更多株洲本省内、国家驰名商标,切实保护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劳动成果,完善我市创新创业智力保护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