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祖统工作祖统联谊→正文

钟山抒怀

-------------——游中山陵有感
发布时间:2015-8-11 16:00:15    更新时间:2016-4-19 15:43:59    正文图片:0张


芦淞四支部  刘晓武

 

到南京,我读钟山,读一部泱泱大国的兴衰荣辱史。

一条宁静的柏油路把我引入五月的钟山,午后的阳光,给紫金山头上的云层镀上一层淡淡的玫瑰红,景色旖旎,风很柔很轻,游人如织,三三两两地在松柏苍翠的林荫小道间出没,显示出一派祥和的气氛,来到钟山,的确有一种神游之感。

读钟山,一步一步地读着,踏着历史的台阶,一口气从明朝的朱元璋读到近代的孙中山,从日本的檀香山读到广州的黄花岗,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在这里找到了和谐与统一,用不着多作解释,这里的一切都格外溶有一种苍虬的历史感,虽然岁月的风尘吹老了它们的容颜,但它们蕴含着的沧桑感却更显得悠远和绵长……

这里的古迹处处都书写着历史的感慨,无言地凸现出民族先前的兴旺与悲哀。没有时间容许我对每一处古迹进行过多的凭吊与叹息。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气势雄浑轩昂的钟山陵与明孝陵,仅仅只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瞬间缩影,从明孝陵到中山陵,短短的一点距离便一下子跨越了漫长的几百年,徜徉其间,颇有一种“览百年于一瞬”的感慨。

偌大一个陵园再也寻不到朱元璋躬耕田园的身影,也听不到孙中山先生即兴的慷慨演说,有的只是墓碑的沉默和苍松翠柏摇曳的涛声,来回应历史的叹息,是的,他们都走了,走出了这时空,走进了历史,静静地伫立在那个时代的显眼位置上,以一种凝固的姿势静听着历史的评说。

然而,过去的每一代君主,尽管都有着一番兴国强民,建功立业的良好愿望,但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一种好的思想文化体系、信仰,没有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最终仍不免与古代的封建旧王朝接轨,并步其后尘,入其巢臼,由盛转衰,直至灭亡,这种重复演绎的“周期律”,只有在我们真正地走向了共和、溶入了普世的法律价值观时才能真正地得到消除,但历史上重复演绎的狼烟四起和连绵战火,却分明地诠释出了我们华厦民族曾经经历过的生存悲剧!中山先生是憎恨满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的,所以揭竿而起,他的大同思想在他有生之年并没能得到实现,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没能将这个世界上的战争、污浊与腐朽带走!

沿着路标的页码,我读“藏经楼”,读孙中山整个生命的历程,以往他在我头脑中有限而单薄的形象陡然间丰满了起来,他走出了教科书的局限,相对走回了现实的真实,短暂而又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他走过了一条荆棘丛生、步履蹒跚而又血迹斑斑的生命线,从他一生颠簸流离追求革命和真理的注脚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昔日一个满目疮痍的民族危难图,在这幅危难图中,可以隐约听到在本世纪与上世纪的焊接处我们民族剧痛的呻吟!孙中山放弃了医学,却选择了一条希望能找到医治民族创伤的“灵丹妙药”,但是因为囿于历史的局限,中山先生是不可能在他那个年代实现他的宏愿的,真是“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满襟”啊。

伫立在静穆的展厅里,我认真地读着那一页页经过火与血、血与泪洗礼过的日子,从那些模糊了的图片和字迹中,我也似乎感受到了那些仁人志士们凛然正义、就死从容的豪迈气节,似乎目睹到了威武军人横戈立马的英姿,听到了他们喊出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吞山河的雄浑声音……图片泛黄了,我用心仔细地去求证那个年代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距离,真是禁不住地感慨万千啊!

翻过“藏经楼”,再次望了一眼昂然耸立于台阶之上的孙中山铜像,忽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热流自足底涌上我的心头:是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同样地也不能忘记英雄,没有英雄和忘记英雄的民族都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想起刚才游览过的无梁殿,一开始还很困惑:如此庞大的建筑,没有一根立柱,居然能够经受住风霜雨雪和雷鸣电击的打击,一直顽强地屹立到今天。现在我豁然明白了,它本身就隐含并昭示了一种禅意:华厦民族之所以能够迎着历史的风霜,冲破阴霾,走向光明,走向富强和民主,就是因为有着一大批中国的“脊梁”,他们就是支撑我们巍巍华厦昂然不倒的中国魂!!

走出钟山,走出钟山历史苍桑的氛围,我发现近处天边的云霞已是更加的鲜艳和绯红,那是民族魂用血液流溢而成的壮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