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株冶支部 谢 桦
前言:这本书的封面有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貌似决绝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有人觉得这句话欠妥,我倒觉得,作者花了八年时间,重走西南联大南渡之路,遍访当年见证者并倾注全力撰写这部百万字巨著,其实真正想说的,便是作者的这句对曾经如流星般炫耀夺目的民国那些大师群体的缅怀,以及对今天再无大师之无奈与忧虑……
走进民国思想的世界,不只是照镜子,不只是寻找历史的不足,更是一场心灵上的震撼和深刻、鲜明的启迪。历史上的今天,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了西南联大。自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100多年来,在中国,哪一所大学最成功?毫无疑问是西南联大。日军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云南,组成“西南联大”。这座“最穷大学”只存在了8年11个月,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并列而无愧色。学生不过三千余人,当中却走出了: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以及百余位霸占文坛的大师……
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一群大师,他们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更是彼时之中国乃至如今文化之国粹。然而,从抗战胜利到如今,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烟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和情怀无法成就一代大师
不得不承认,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和打击是致命的,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受到严重的破坏,陈丹青对197X年“文革”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与共和国刚成立不久时的那些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和境况,跟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们比,更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那种强烈的民族思想,国家至上的爱国情怀,以及领导人对知识分子们的开放包容自由的境界是不同的,比如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曾经对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当面痛斥并给了他一耳光,却仍然在西南联大讲自己的红楼梦而并没有受到老蒋的责难报复,当然并非老蒋是一个多么宽容之人,而是当时的环境以及大众对大师的极度尊崇,对爱国情怀的理解,然而“文革”中“杀人诛心”式的批判不仅仅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肉体,更重挫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风骨,这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痛击直接导致了精神的“坍塌”和“扭曲”。
1947年4月,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
缺少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精神的学术界,不能孕育出独当一面的大师
翻看诺奖评选的历史,才发现一直唱衰的帝国竟然有377个诺奖获得者。而我们截至目前,只有两位中国籍入选。一个是莫言,一个是屠呦呦。讽刺的是,莫言没上过大学,屠呦呦也不是院士。而最有希望冲击诺奖的颜宁,却于4年前从清华离职,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仅仅两年后,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颜宁不爱国吗?不是!她留学归来,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教授,数年间,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谓成就惊人。难道,她不比某所长优秀?但清华给颜宁的年薪是多少呢?10万,对,就这么多。自然,她随后也不出意外地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没评上院士,怎么到美国就评上了呢?当然还有很多在国外留学回国的天才科学家,最终不得不选择回到留学的国家,在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中专心他们的研究并成果斐然。
原清华大学教授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
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学术环境,制约了极具个性的大师产生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应试教育使很多孩子成为缺乏创新意识、缺少自我理解能力的书呆子,教育体系不再具有崇尚宽松自由、尊重创新、发挥个性的氛围,学校更多的是在培养乖巧听话、正襟危坐、成绩优秀却缺乏个性和创新的好学生,管理部门看菜下饭拉关系,教师论资排辈评职称,甚至使用各种不名誉的手段,高考指挥棒导致了唯高考马首是瞻,又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导致在全民受教育度、平均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鲜有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大师的出现。而不是如民国时时期不拘一格选人才。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著名的文史大家钱穆,天赋极高,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但是记忆力过目不忘,研究历史,被顾颉刚推荐给北大校长蔡元培,一个初中生去北大教书……吴晗,原北京市长,著名作家,考清华算数考零分!季羡林,北大副校长,算数考四分(一百分的总分)!钱钟书年轻的时候狂,曾经用清代诗人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文史大家,可是他考清华算数考15分(也是一百分的卷子)……这样的事情在当年北大、清华还有很多。
吴晗在学校演讲
从辛亥革命直到解放战争。这个历史时期上的中国,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的时期;是激烈变革和不断转折的时期;是社会矛盾复杂又尖锐的时期;是中西文化空前交流碰撞的时期;也必然是思想异常活跃、文章非常庞杂的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在寻求整个民族的自我启蒙,不断地探求向文明转型的密码,有识之士们搞出了很多思想和主义,又形成了好多思潮。 思想、思潮远不等于现实的果子,即使它是对的,是符合文明发展潮流的。当下的中国,仍在这场百年思潮激荡的延长线上,今天的许多困惑、无奈及愤懑,都可以在阅读民国思想的峰峦时,获得启蒙及排解。
抗战胜利,梅贻琦做最后演讲,宣布联大胜利结束
撰稿:谢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