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是无需刻意坚持的,就像每天需要吃饭、睡觉一样。下班之后我喜欢一个人泡一壶茶,安静的看一本书,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自从爱上心理学之后,除了喜欢听书,更喜欢每个月买新书看。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本我心中的好书《幸福的方法》。《幸福的方法》据说是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每年选修课程的学生达到1600多人,而且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一起去听课。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幸福。这本书的作者是本沙哈尔教授,原来是以色列人。他从小就练习打壁球,他的理想就是能够成为全以色列的壁球冠军。为了能够达到以色列的壁球冠军这个目标,他每天忍饥挨饿,然后控制体重,不能够吃汉堡。他其实特别喜欢吃汉堡,所以他当时立下一个志向说等我得到壁球冠军时,我就去买来四个汉堡,一口气吃光。18岁那年,他成为了全以色列的壁球冠军,他觉得到了人生的顶峰,于是他买了四个汉堡放在面前。当他看到四个大汉堡摆在面前的时候,他突然之间觉得索然无味,就是一下子吃下这四个汉堡,似乎也没有特别开心的感觉。然后他回到家里,晚上看着奖杯放在自己的床头,在那一刻,他突然流下了眼泪,哭了起来。他觉得人生似乎已经到了顶点,就是你所追求一辈子的这个壁球冠军,现在你终于得到了,但得到了以后又怎么样呢?接下去的这个冠军的感受能够延续多久呢?所以他突然发现壁球冠军这件事情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象中的幸福,于是他立志说要研究人们的幸福感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他读到了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博士,发明了积极心理学这套框架,然后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向全世界昭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书一开始就有两组数字,第一组数字是说一个人经历车祸,截肢,大概过多久,他的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后来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统计,统计的结果是大概平均一年时间这个人的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第二个数字是说一个人中大奖,彩票得了乐透大奖一千万美金,这样突然之间就发财了,这些人大概过多久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同样有这样的俱乐部叫乐透大奖得主俱乐部,他们都是得过这个奖的人,他们跟别人玩不到一块,他们只能自己玩,然后心理学家对他们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是平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人的幸福感会回到跟之前一样。这两组数字说明了什么?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本沙哈尔教授告诉我们,幸福的能力是一种对幸福的感知力。能够锻炼出自己幸福能力的时候,你才会变得更加幸福。更幸福不来自你挣了更多的钱,也不来自于你社会地位得到了更高的提升,甚至不来自于你的身体变得更健康。真正的幸福来源在于你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你还能随时感受到快乐。
这本书将人生模式分为四个象限: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认真读完《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后我的感想是:幸福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所以幸福是一场内在革命,是自我接纳和自我和谐。现代社会尤其是疫情时期焦虑的人比较多,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幸福感呢?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主宰,我总结归纳了六点幸福的方法:一是对重要的事情多说“是”,对不重要的事情多说“不”;二是多做自己擅长、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三是每天坚持写感恩日记;四是多帮助别人;五是多与朋友、家人和爱人共享美好时光。六是简化生活,适时断舍离。六是活在当下。
最后,祝大家幸福美满!
撰稿:谭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