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读汪先生作品,有感而发:他的作品清和、流逸,处在潮流之外,又有着作家自已的文学理想。他长于短篇小说的构写与乡间人物风情的描画,对自已的作品他喜欢用“水”来论之。他说:“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水的明澈、流动化育了汪曾棋的作品,也是对它们的最好的诠释。汪先生的文字平实易懂,几乎和“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汪先生曾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而我最喜欢汪先生说过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拜读过汪先生的诸多散文后会发现,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对夏天景色的细微描写,《泡茶馆》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的生动刻画。汪先生从细小的视角嵌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现下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剧增,沉浸于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中,对身边的人或物无暇顾及,在汪先生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净化,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其实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写生活琐事,他对事物往往有其独特的见解感悟和奇妙的审美发现,擅于以小见大,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如汪先生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学》中谈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时,最后从苦瓜想到文学创作,他说作家应该口味杂一点,不能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这种生活中的敏思与睿智,是值得我们所提倡和奉行的。“我思故我在”,不断的思考才能进发生命的灵感。
从汪先生的作品中散发出来的豁达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鼓舞,不管经历多大挫折和磨难,坚信曙光的到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享受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撰稿:李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