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1日讯】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为加快研发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智能的复兴号动车组新产品,国铁集团组织在福厦高铁福清至泉州区段开展了新技术部件在更高运行速度条件下的性能验证试验。6月28日在湄洲湾跨海大桥,试验列车以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6月29日在海尾隧道,试验列车以单列时速420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40公里运行,对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标志着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CR450科技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成就的背后,有株洲民革党员刘大及其团队的一份功劳。
刘大,民革株洲市电力机车厂支部党员,株洲市石峰区政协常委,现任中车时代电气轨道交通技术中心高级总体工程师,动车组牵引系统关键部件技术带头人,中国中车资深技术专家,株洲市高层次人才。作为牵引变流器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多次刷新“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时速,先后荣获 “南车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株洲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标准创新特别贡献奖”;起草国家标准1份,行业标准3份,专利23份。
刘大来自湖南的一个边远小山村,那时环境相对闭塞,从未见过真正的火车。去上大学时,那是他第一次看见火车,乘坐火车,十七八岁的刘大坐着火车驶向人生的新阶段。大四找工作时,要回乡建设的初衷使他刻意去关注湖南企业的招聘信息,而这时恰逢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刘大的母校华北电力大学招生,就这样,刘大从此与铁路结缘。
从参加工作到如今,刘大亲历了中国铁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大发展时代。从“和谐号”技术引进,到“复兴号”技术出口,通过不断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的大突破。
刘大2007年参加工作,参与CRH2“和谐号”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面对国外技术转让海量的技术资料,刘大孜孜不倦,对引进的技术资料逐项消化吸收,成功完成CRH2系列“和谐号”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国产化。并基于此,完成了CRH380A“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制,CRH380A在2010年实现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第一速度”。
2010年,刘大负责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牵引变流器的研制,历时两年多,成功完成高速试验列车牵引变流器的研制,助推我国高速动车组由“引进、消化、吸收”向“完全自主”零的突破。并基于此,2013年又实现了基于永磁电机的高速动车变流器的研制,填补国内永磁高速动车组的空白。
2015年,“复兴号”动车组开始研制,刘大带领他的团队,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完成了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的研制。“复兴号”动车组在2017年实现了时速840公里对向交汇的“世界最高速”,并在2022年创造了时速870公里的交汇速度,再次刷新了轨道交通世界速度。成功打响了“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对于国内首创的基于永磁电机高速动车牵引变流器、500公里高速试验列车牵引变流器的开发,创新之难题在所难免。对此,刘大提到要“胆大心细”:公司有“一卡车精神”的传承,公司老一辈在开发变流器时,烧损的器件足有一卡车之多,这叫“胆大”;高准确度和周密考虑的要求,这叫“心细”。这15年来,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成为业界的“扛把子”,深谙“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的道理。
“我们做技术的,谁也不甘心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不甘心在别人的平台上修修补补。” 对于打造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动车组牵引变流器,刘大内心始终有一份渴望。他认为这些成就离不开团队协作,每一个项目的成功都是集体的智慧。通常一个项目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有机械、电气、热力、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集思广益才是最佳捷径。在“复兴号”动车组牵引变流器研制期间,刘大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攻克多个技术难题,最终成功完成了牵引变流器开发,批量装车载客运行并出口海外,真正实现高铁牵引变流器的完全自主研制。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从引进到走出国门,变成中国外交的新名片。这数不清的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刘大这样的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将自己的汗水浇铸在民族的理想上,在铁路行业中实现了新技术革命,使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研发科技逐步成型,走上世界的舞台。
2021年,刘大当选为株洲市石峰区政协常委,他认真履行自己的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参与和组织政协及界别各项活动,积极提交提案和发表建议。参与了多项提案调研工作,形成的提案《关于如何吸引和留住轨道交通青年人才建议》被相关单位受理并逐步落实。他广泛联系群众,听取群众诉求,通过政协云提交微建议并跟进落实,充分发挥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作用。
万里高铁路,一颗报国心。接下来,作为科研工作者,刘大和他的团队将不懈努力,抱着必胜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通过自主创新为共同擦亮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做出自己的贡献。
撰稿:电力机车厂支部